“绿水青山成色更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里的点赞,生态保护修复为人民提供了优质生态产品,为子孙留下了绿色银行。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从治理一个湖到治理一座城,福建省厦门市以筼筜湖治理为引领,36年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系统治理、久久为功,从海域到流域再到全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激发了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塑造了城市的高颜值生态、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厦门实践”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者、全球海湾型城市高水平生态修复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这幅山海共赴、蓝绿互映的生动画卷,正是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四个重大转变”的鲜活案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更好的日子,在更美丽的中国里,在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以贯之的深化、内化、转化的认知与行动中。当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重在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全面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知是行之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即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其中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高创造性执行能力、破解真问题、寻找最优解的“真经”。行是知之成。2024年开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开启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明确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要瞄准未来5年和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全力把“路线图”变成“施工图”,确保美丽中国目标如期实现。1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明确将“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厚植美丽中国的生态根基”列为2024年自然资源八方面重点工作之一。必须看到,我国生态保护修复“治已病”去“存量”、“防未病”止“增量”的任务仍然艰巨,体制、机制、法制、规制等仍存在诸多问题,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仍需深入探索推进。念好新“山海经”,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是一道须答好的必答题。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是系统观对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的要求。立足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推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格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的生态保护修复,彻底告别“就山治山、就水治水、就林治林、就田治田、就沙治沙”等各自为政、分割治理、顾此失彼的状况,要以规划统筹为引领,加快推进实施“国家规划+重点区域、流域、海域专项规划+重点领域专项行动计划+地方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要以重大工程为切入点,打破单要素治理,推动整体治理、综合治理,在实施“十四五”山水工程、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中,强化目标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在多个目标中找准切入点、发力点和平衡点。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是外因与内因辩证法对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的要求。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完善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让“两山”转化有道。要一手抓规范,完善生态修复管理制度,加强全过程监管;一手抓激励,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政策落地落实,让社会资本进得来、退得出、有收益。同时,落实《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实施海洋碳汇行动计划,推进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和碳汇监测,开展生态系统碳汇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相关工作,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要求生态保护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律,以专业性、精准性为生态修复高水平发展赋能。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才能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及时、全面、精准掌握生态问题,是防范生态风险、科学生态修复的前提。要加快建立从生态修复问题诊断、治理技术、监测监管到成效评估、适应性管理等一整套技术和标准规范体系,让生态修复经得起科学的检验、时间的考验、群众的评验。要加快构建生态监测评价预警业务化体系,启动自然生态资源监测评价预警工程,开展全国采矿损毁土地状况专项调查,加强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监管制度建设和成效评估,开展海洋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推进海洋生态分类分区成果应用。安全是保障生态系统根本功能的重要基础。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海洋灾害防御是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地质调查的基础支撑作用,有利于创造性、整体性、系统性地解决生态修复遇到的难题。要加快重点区域调查评价、基层防灾能力建设和综合治理等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开展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西部国家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风险评价。要完善海平面变化、海岸侵蚀、咸潮入侵等调查监测评估业务体系。组织实施新一轮警戒潮位核定,开展海洋灾害一级隐患区评估整治以及承灾体动态风险评估。做好地质、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不断夯实生态系统安全根基。以生态保护修复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伟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活力、中华民族的非凡创造力。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生态修复故事,让新“山海经”传播得更远,有益于扩大全球绿色版图、造福整个人类世界。我们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参与、融入全球生态治理,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提供更多知识型公共产品。积极响应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和“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等行动计划,以及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国际公约,推进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全球滨海论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中心等新型合作平台建设。山高海阔。当把目光投放到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发展大局,我们深知生态保护修复既是关系人民幸福的政治问题,也是关系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既是关系人民福祉的民生问题,也是关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问题;既是关系修复工作者责任担当的使命问题,也是关系生态治理方式的科学问题。我们使命光荣,必定大有可为。山长水远。当把目光聚焦到眼前的事、脚下的路,我们深知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使命感,也要有滚石上山的韧劲和久久为功的定力;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做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的事;必须牢固树立战略思维,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我们重任在肩,必须奋发有为。2024年的时间卷轴已打开。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亦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