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0351-4378829

新闻资讯

联系方式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朝阳街75号

电话:0351-4378829

传真:0351-4378829

邮箱:dibaonengyuan@163.com

官网:http://sxzydz.com

媒体报道

【智能开采】“越是核心技术,我们越是没有专利”,关于智能开采,卜昌森说了实话!

日期:2019-10-29 人气:5825

编者语:对于目前风风火火的智能化开采,咱们自己没有核心技术,用的都是老外的专利,拿来用快呀,自己搞出来还需要等几年,简单的说越是核心的技术,我们越没有专利,煤博士整理了几遍智能开采的文章,让大家真正了解我们国家智能化开采的现状,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盲目悲观,就像卜昌森说的那样,要真刀真枪的搞智能化开采,才是智能化开采的出路,道阻且艰,任重道远,捋起袖子加油干!


请看下文,介绍了山西智能化开采现状,卜昌森说了实话,煤矿智能开采离真到真枪还差的远呢!任重道远!国人当努力。

卜昌森:“真刀真枪地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



10月22日,2019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启幕,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随即启动了煤矿智能化建设调研。


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已全面启动,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是国家赋予山西的使命,必须真刀真枪地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和绿色发展。”带队调研的山西煤监局局长卜昌森说。



山西煤监局调研组在麻家梁煤业公司调度指挥中心调研


本报记者  李仑


调研组首站选在了位于朔州市的同煤浙能麻家梁煤业公司。朔州是山西第一大产煤市,麻家梁煤业公司有一个一次采全高智能化工作面正在运行。调研组详细听取了该矿的汇报,同时听取了同煤集团塔山煤矿、龙煤大恒煤业关于智能化开采的介绍。

调研组到麻家梁煤业公司调度指挥中心观摩了14402智能化工作面。目前,该矿已实现地面监控中心与顺槽监控中心的一键启停等同步功能,可对大采高工作面设备进行全自动化远程控制,同时可对设备运行故障作出初步判断并进行预警。工作面采煤机实现了自动记忆割煤,可全方位进行视频监控。

卜昌森边看边点头,表示肯定,同时指出,尽管麻家梁煤业公司的技术、装备各方面水平都是先进的,但与同煤集团塔山矿、同忻矿相比还有差距。朔州市目前只有这一个智能化工作面,相比有些落后。


“在变革煤炭开采方式,向绿色智能时代迈进的紧要关头,同煤集团、朔州市需要加把劲,在全国带好头,当好尖兵!”卜昌森语重心长地说。

“煤炭要逐渐发展成一个高科技产业,不改变就会被淘汰,谁抢先一步发展起来,谁就有了生存的空间,本质安全型目标才会实现。”卜昌森说。

“低成本的三维或四维地质基础数据获取技术尚未突破,困扰采掘行业多年的煤岩识别技术仍无大的突破,各类矿用传感器的精度普遍不高,国内外机器人、人工智能领域专门研究矿山的太少,大数据辅助煤炭采掘智能化的成果不多,信息化、工业化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各类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形成的信息孤岛太多……”参会代表们纷纷提出问题和意见。

“智能化开采既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科学分工。”卜昌森说,“智能化开采,装备是硬件,人才是软件,先要抓紧培养一批适应智能化改造的人才,之后系统性推进‘产、售、研、用’一体化,要多学科共同解决复杂问题,要尊重煤矿的技术基础工作。”

同煤集团总经理崔建军表示,同煤集团智能化建设走在山西省前列,下一步要争做全国的排头兵。他透露,目前,同煤集团已开始先进设备的订货与技术引进,明年将有一大批工作面加快智能化改造,塔山煤矿、潘家窑煤矿两个千万吨级矿井要向智能化矿山迈进。

朔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张韬表示,将进一步增强对煤炭智能化开采的认识,拿出可行方案,发挥麻家梁煤业公司的示范引领作用。

据了解,山西省煤矿智能化建设的目标已经明确:山西将煤矿智能化改造纳入煤矿安全技术改造范围,编制煤矿智能化改造建设试点方案,制定智能化矿山和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建设标准,并将5G技术引入智能化煤矿建设,到2022年,力争建成5座智能煤矿和50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来源:中国煤炭报

国外煤矿智能化开采研究现状分析-工作面自动化LASC系统

供稿:峯斯基

(小编语:智能化开采外国是领先的,我们还不行,但超越是早晚的事)


智能化开采是指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的情况下,通过采掘环境的智能感知、采掘装备的智能调控、采掘作业的自主巡航,由采掘装备独立完成的回采作业过程。智能化开采是在机械化开采、自动化开采基础上,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煤炭开采技术变革。因此,智能化开采具有3个技术内涵:

①采掘设备具有智能化的自主采掘作业能力;

②实时获取和更新采掘工艺数据,包括地质条件、煤岩变化、设备方位、开采工序等;

③能根据开采条件变化自动调控采掘过程。

当智能化采掘设备与自动调度决策集为一体,即形成无人化开采工作面。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在以“智能化”为核心的综采工作面开采技术方面,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的煤炭企业发展较早,综采工作面智能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采煤机记忆截割技术、电液控制技术和变频软启动技术等,在地质条件好的中厚煤层实现了工作面3~5人的全自动化割煤,并探索实现工作面无人的智能化开采。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始着手研究自动化综采关键技术,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性的成果。德国 DBT 公司成功的研制了基于 PM3 电液控制系统的薄煤层全自动化综采系统。美国JOY 公司开发了基于计算机集成的薄煤层少人操作切割系统。进入21 世纪以来,国外煤矿开采追求“安全、高效、简单、实用、可靠、经济”的原则,其智能开采的技术思路是: 通过钻孔地质勘探和掘进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工作面煤层的赋存分布,通过陀螺仪获知采煤机的三维坐标,两者结合实现工作面的全自动化割煤。该思路可避开煤岩识别难题,以地质条件为载体,顶层规划自动化采煤过程。

1
工作面自动化LASC 系统

2001 年7 月,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 承担了ACARP( Australian Coal Association Research Program,澳大利亚煤炭协会研究计划) 设立的综采自动化项目,开展综采工作面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到2005 年该项目通过采用军用高精度光纤陀螺仪和定制的定位导航算法取得了3项主要成果,即采煤机位置三维精确定位(误差±10cm)、工作面矫直系统(误差±50cm)和工作面水平控制,设计了工作面自动化LASC系统,并首次在澳大利亚的Beltana矿试验成功。2008年,对LASC系统进行了优化,增加了采煤机自动控制、煤流负荷平衡、巷道集中监控等,在商业应用方面CSIRO 研究组同久益、艾可夫等采煤机供应商签署了协议,将这项技术集成到对应的采煤机上,实现快速商用。LASC系统包含惯性导航系统和工作面自动控制算法2 项核心技术。

(1)LASC 系统将基于光纤陀螺的惯性导航设备安装在采煤机机身电控箱内,通过运行嵌入式导航定位软件实现采煤机三维位置的精确定位。该惯性导航定位软件在无GPS信号辅助的情况下行进2.7km,定位误差在30cm以内。惯性导航定位软件可用于综采工作面的水平控制和连续采煤机自动制导。

①对于综采工作面水平控制,基本原理是首先根据巷道掘进数据和钻孔数据生成工作面三维地质模型,该模型精度能达到50mm,能准确反映出煤层起伏、倾角、断层等构造,可直接用于指导采煤机俯仰采控制。然后利用在采煤过程中记录的顶底板位置信息对该模型进行不断优化,就可以准确预知工作面的煤层变化情况。其次结合采煤机精确定位软件的数据,LASC系统就能够提前控制采煤机的割顶割底量,从而顺利通过断层等地质变化区段。澳大利亚煤矿使用的水平控制开采技术控制原理如图2.1 所示。


图2.1 澳大利亚煤矿使用的水平控制开采技术控制原理


②连续采煤机自动制导,已被澳大利亚确定为煤炭产业重要的技术。基于连续采煤机自动制导技术开发了具有应用程序控制和通信功能,且包含先进图形用户界面的自动制导系统,如图2.2 所示,表示连续采煤机偏航角有了一定的误差,需要在后面的开采中实时校正。

图2.2 连续采煤机出现偏差的导航


(2)工作面自动控制模型和算法。基于该算法,设计了工作面矫直系统,其包含高精度舵性导航仪和矫直数据分析系统2 项核心技术,通过对舵性导航仪记录的采煤机空间位置进行分析,确定当前工作面的直线度,计算出每台液压支架的推移量,给液压支架电控系统发出执行信息,对工作面直线度进行动态调整。惯性导航仪输出2 路信号: 一路给支架,控制支架的推移量; 另一路给采煤机,用于控制采煤机的割顶割底量。自2009 年惯性导航仪开始商业化应用以来,澳大利亚60% 以上的综采工作面使用了工作面矫直系统。

2
 智能开采服务中心

智能开采服务中心作为一种增值产品/服务,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Anglo 矿业公司总部设置总调度室,对所管辖矿井进行实时监控,目前只有莫兰巴北矿上线。

根据出现的报警、故障信息,及时发邮件或电话通知矿井进行调整。同时,每日、周、月和季度向矿井提交运行分析报告,指导矿井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合理安排设备检修。分析报告包括每日的触发响应动作计划通知,每周的智能服务回顾,每月的井下精益运行回顾,每季度的生产表现回顾。智能开采服务中心的应用可以实现停机时间少、早期监测和设备损坏最小化,可提高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

3
布尔加( Bulga) 井工矿智能开采技术

布尔加( Bulga) 井工矿属于澳大利亚嘉能可 ( Glencore) 矿业开采公司,属高瓦斯矿井。2013年产量740万t,2014年计划产量810万t,单井单面。属于LW2层面第5 个工作面,工作面长度405 m,走向长度3471 m,工作面采高3.0~ 3.2m,设计产量3500 t /h。全套开采装备包括:7LS6D 采煤机,RS20S 液压支架控制系统,2台11 kV 和1.6 MW刮板输送机电动机,6台INOXIHP泵站(泵站压力32. 5~34.5MPa的4台,40.0~41. 5MPa的2台)。采煤机智能控制系统为Faceboss,工作面自动化系统为LASC。

每星期进行2 次检修,分别是星期二的7: 00-14: 30 和星期五的7: 00-17: 30,其他时间安排生产。实行三八制,早班7: 00-15: 00,中班15: 00-23: 00,夜班23: 00-次日7: 00。每生产班人员10人,分为正副班长(2人)、电工(2人)、机械工(2人)、操作工(3人)和维护主管(工程师1人)。

采煤机从刮板输送机机尾到机头时,采煤机司机控制顶滚筒、底滚筒随动割煤。而从机头到机尾时,采煤机根据上一刀信息自动记忆割煤,重载速度8~14 m/min。支架采用自动拉架+人工干预方式 (顶板破碎,人工超前拉架),立柱安装2个压力传感器,一用一备。工作面矫直系统在割煤过程中实时记录采煤机三维位置、横向和纵向倾角,采煤机每截割4刀时,矫直系统根据记录的信息,控制每台支架的推移量,调节工作面的直线度。

LASC 系统的应用使矿井煤炭产量提高了5%~25%,减少工人暴露在高危工作环境的时间,提高矿井安全水平;同时减小了煤炭产量波动,达到了均衡生产,提高了矿井生产质量管理水平。


智能开采的核心技术,咱们没有专利,老外已经在中国布局完了!请看下面,你说担忧不担忧... ...

2000年以来澳联邦在中国煤炭行业的专利布局

作者:张学亮

(小编语:智能化开采,我们没有核心技术,现在用的是外国的)

2000年以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Commonwealth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CSIRO)在中国共获得授权或已公开与煤炭行业相关专利23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3项。

 

 


2016年,《具有测距系统的采掘机以及监测采掘机的位置的方法》(申请号:201610881595.5),本发明涉及具有测距系统的采掘机以及监测采掘机的位置的方法。该测距系统包括:电磁输出装置(102),沿着第一束路径(106)提供电磁辐射的第一束(104);电磁输入装置(108),接收来自物体(7)的第一束的反射电磁辐射(110),以确定测距系统(100)与物体(7)的距离(114);和外壳(120),包括围绕外壳(120)的中央轴线(136)的侧壁(122)。电磁输出装置(102)和电磁输入装置(108)设置在外壳(120)内,使得电磁输入装置(108)位于电磁辐射的第二束(126)的第二束路径(124)外部,第二束由第一束(104)在侧壁(122)上的镜面反射(128)限定。采掘机(3)还具有数据端口(40),其至少基于所述距离(114)输出采掘机(3)到物体的相对位置数据。

2016年,《具有测距系统的采掘机》(申请号:201621107573.5),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测距系统的采掘机。该测距系统包括:电磁输出装置(102),沿着第一束路径(106)提供电磁辐射的第一束(104);电磁输入装置(108),接收来自物体(7)的第一束的反射电磁辐射(110),以确定测距系统(100)与物体(7)的距离(114);和外壳(120),包括围绕外壳(120)的中央轴线(136)的侧壁(122)。电磁输出装置(102)和电磁输入装置(108)设置在外壳(120)内,使得电磁输入装置(108)位于电磁辐射的第二束(126)的第二束路径(124)外部,第二束由第一束(104)在侧壁(122)上的镜面反射(128)限定。采掘机(3)还具有数据端口(40),其至少基于所确定的距离(114)输出采掘机(3)到物体的相对位置数据。

2016年,《采矿机器》(申请号:201620884498.7),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矿机器,该采矿机器包括:机器控制器,其包括用于机器控制信号的控制输出端口,所述机器控制信号控制所述采矿机器的移动;以及惯性导航系统(INS)。所述INS包括:位置确定单元,其确定所述采矿机器的位置,以及输入端口,其用于表示所述采矿机器的移动的输入信号,所述输入端口与所述位置确定单元通信耦合。通信链路将所述机器控制器的所述控制输出端口与所述INS的用于所述输入信号的所述输入端口连接,以允许所述位置确定单元基于控制所述采矿机器的移动的所述机器控制信号来计算所述采矿机器的校正后的位置。

2016年,《采矿机器的导航》(申请号:201610667615.9),本公开涉及一种采矿机器,该采矿机器包括:机器控制器,其包括用于机器控制信号的控制输出端口,所述机器控制信号控制所述采矿机器的移动;以及惯性导航系统(INS)。所述INS包括:位置确定单元,其确定所述采矿机器的位置,以及输入端口,其用于表示所述采矿机器的移动的输入信号,所述输入端口与所述位置确定单元通信耦合。所述机器控制器的所述控制输出端口与所述INS的用于所述输入信号的所述输入端口通信耦合,以允许所述位置确定单元基于控制所述采矿机器的移动的所述机器控制信号来计算所述采矿机器的校正后的位置。

2016年,《监视系统和方法》(申请号:201680045577.1),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监视壁的系统。该系统接收表示壁的多个点的与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相关联的二维位置的第一图像数据和第二图像数据,第二时间点晚于第一时间点。该系统还从深度传感器接收指示壁在第一时间点与第二时间点之间的深度变化的深度数据。然后,系统基于第一图像数据、第二图像数据和深度数据来确定指示壁的多个点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的二维位置的变化的数据。这意味着可以考虑图像数据与深度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这允许精确的垂直视线监视。

2016年,《改进的开采机和控制方法》(申请号:201610366026.7),一种用于控制开采机的系统,该系统包括坐标位置确定装置、至少一个坐标基准点以及处理器。该处理器被连接以接收与以下项相关的数据:由该位置确定装置确定的绝对坐标位置以及至少一个基准点。参照该至少一个基准点来校正与所确定的绝对坐标位置相关的数据。该处理器被连接以基于校正后的绝对坐标位置产生用于启动开采机致动器、轨道致动器和/或回采装置致动器的进一步信号,该处理器通过多个致动器中的至少一个致动器来操作使得回采装置将截割或尝试截割到预期截割曲线。

2016年,《采掘机和用于控制采掘机的方法》(申请号:201610365523.5),本发明涉及采掘机和用于控制采掘机的方法。该采掘机包括安装在轨道上的托架上的剪切头、顶板支架和至少二维位置确定系统。该采掘机进一步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接收绝对位置信号,在第一横动过程中确定移动顶板支架中的一个顶板支架的距离,在第一横动过程中确定可移动托架是否已经经过该顶板支架,以及产生用于连接至该顶板支架的移动元件的控制信号,以使该顶板支架在所述第一横动过程中移动在所述第一横动过程中确定的距离,使得当连接至多个顶板支架中的一个顶板支架的移动元件移动所述轨道时,所述轨道采取期望轮廓。

2016年,《改进的开采机和方法》(申请号:201610364718.8),本发明涉及一种开采机,该开采机包括:回采装置;至少2D坐标位置确定装置,该至少2D坐标位置确定装置用于基于不同于期望坐标位置的所确定的开采机的当前坐标位置根据预期截割曲线生成开采机的将来路径;并且用于生成待截割矿层的矿层模型和/或已截割矿层的截割模型。该开采机还包括收集矿层的表征数据的传感器,该表征数据形成矿层模型和/或截割模型的一部分,并且该开采机包括生成矿层模型和/或截割模型并控制开采机的参数的处理器。该处理器基于矿层模型和/或截割模型的分析来控制机器参数,以随着开采机沿着矿层模型内的预期截割曲线前进预计开采情况的变化。

2016年,《采掘机》(申请号:201620502169.1),本实用新型涉及采掘机。该采掘机包括安装在轨道上的托架上的剪切头、顶板支架和至少二维位置确定系统。该采掘机进一步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包括:绝对坐标位置输出数据信号接收单元,其接收绝对坐标位置输出数据信号;距离确定单元,其在第一横动过程中确定移动顶板支架中的一个顶板支架的距离;经过确定单元,其在第一横动过程中确定可移动托架是否已经经过该顶板支架;以及控制信号产生单元,其产生用于连接至该顶板支架的移动元件的控制信号,以使该顶板支架在所述第一横动过程中移动在所述第一横动过程中确定的距离,使得当连接至多个顶板支架中的一个顶板支架的移动元件移动所述轨道时,所述轨道采取期望轮廓。



2015年,《测距设备和系统》(申请号:201580054487.4),一种测距系统包括:电磁输出端,其用于提供沿着第一射束路径的第一电磁辐射束;电磁输入端,其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射束从对象反射的电磁辐射以便于确定所述测距系统距所述对象的距离;以及外壳,其包括围绕所述外壳的中心轴线的侧壁,所述侧壁可透过由所述电磁输出端提供的所述电磁辐射。所述电磁输出端和所述电磁输入端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使得所述电磁输入端位于由所述第一射束在所述侧壁上的镜面反射限定的电磁辐射的第二射束的第二射束路径外部。由于所述电磁输入端位于所述第二射束路径外部,所述第一射束离开所述侧壁的所述镜面反射不会到达所述电磁输入端。



2014年,《3D成像方法和系统》(申请号:201480022819.6),一种用于产生物体的三维模型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便携式手持成像设备,其包括:壳体;连接到所述壳体的多个传感器;和耦合到所述多个传感器的至少一个电子处理设备。当所述成像设备处于相对于所述物体的至少两个不同的姿势中时,所述电子处理设备从所述多个传感器确定:指示所述物体的范围的范围数据和指示所述物体的热红外图像的热红外数据,至少部分地基于来自所述至少两个不同的姿势的所述范围数据产生三维模型以及使从来自所述至少两个不同的姿势的所述热红外数据得到的模型数据与所述三维模型相关以从而提供所述物体的三维热红外模型。



2013年,《用于生成视频的系统和方法》(申请号:201310192625.8),本申请涉及用于生成视频的系统和方法。一种用于生成图像的方法能够在具有有限处理能力的装置上操作头像。该方法包括:在第一计算装置上接收第一图像;在所述第一计算装置的数据接口上将所述第一图像发送到服务器;在所述数据接口上并且从所述服务器接收与所述第一图像的一方面相对应的图形数据;并且由所述第一计算装置的处理器至少根据所述图形数据和头像数据来生成基本输出图像。

2013年,《用于视频中眼睛对准的系统和方法》(申请号:201310153649.2),一种用于图像处理的系统能够产生改进的视频会议体验。该系统包括:摄像机;与所述摄像机相邻的显示屏;耦合到所述摄像机和所述显示屏的处理器;以及耦合到所述处理器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指令能够:从所述摄像机接收源图像;并且基于所述源图像来产生合成图像。所述合成图像与位于所述显示屏处的虚拟摄像机的视图相对应。

2013年,《三维扫描束和成像系统》(申请号:201380031744.3),一种三维扫描束和成像系统(800),能够实现环境的经济有效的三维扫描。所述系统(800)包括测距设备(805)、以及具有第一端(815)和第二端(820)的反应联接机构(810)。第一端(815)连接至测距设备(805),并且第二端(820)连接至移动所述系统(800)通过环境的物体(825)。另外,成像设备(840)操作地耦接至反应联接机构(810)的第一端(815)或第二端(820)。在使用中,所述物体(825)相对于环境的加速由反应联接机构(810)转换成测距设备(805)相对于物体(825)的运动,这增大了测距设备(805)相对于环境的视场。



2012年,《切割滚筒和设计切割滚筒的方法》(申请号:201280072830.4),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设计切割滚筒的方法,所述切割滚筒用于运土设备。切割滚筒包括两个或者更多个环段,每个环段包括多个刀具,至少一个环段的旋转位置能够相对于一个或者更多个其他环段进行调整,并且可固定于新的旋转位置。所述方法涉及将切割滚筒的多个设计参数输入到计算机程序中,利用计算机程序实施切割滚筒的计算机模拟分析,以确定与至少一个设计目标相关的至少一个运行值,利用计算机模拟分析确定与至少一个设计目标相对应的环段的相对位置;以及使可调整环段或者每一个可调整环段相对于至少一个其他环段旋转,以使环段的相对位置对应于至少一个设计目标。本发明亦公开一种用于所述方法的切割滚筒。

2012年,《水力压裂》(申请号:201280008295.6),在此披露了一种用于对将沿着一个钻孔在一个或多个先前安置的裂缝附近起始的一个水力裂缝的弯曲进行预报的方法和设备。将影响该水力裂缝的增长的物理参数(18)被一个无因次参数导出器(16)接收,该无因次参数导出器导出一系列无因次参数(20)作为这些物理参数的分组,这些无因次参数是作为关于该水力裂缝路径的形状的相似性参数而被选择的。这些无因次参数(20)可以包括一个无因次粘性参数(22)、一个无因次局限应力参数(24)、一个摩擦系数参数(26),以及一个无因次偏应力参数(28)。一个(比较器30)按顺序地将这些所确定的无因次参数与预定阈值相比较,从而提供关于该水力裂缝的可能弯曲的一个指示。



2010年,《三维扫描束系统和方法》(申请号:201080069024.2),一种三维扫描束系统(100)和方法(500)能够对环境进行经济有效的三维扫描。所述系统(100)包括测距设备(105)、以及具有第一端(115)和第二端(120)的反应式连杆机构(110)。第一端(115)连接至测距设备(105),并且第二端(120)连接至使所述系统(100)在环境中移动的物体(125)。在使用中,所述物体(125)相对于环境的加速由反应式连杆机构(110)转换成测距设备(105)相对于物体(125)的运动,这增大了测距设备(105)相对于环境的视场。



2007年,《在碰撞情况下识别交通工具机动操作的系统和方法》(申请号:200780014651.4),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碰撞情况下识别交通工具的机动操作的系统和方法。对于交通工具和物体的条件,计算多个避免碰撞点,在这些点处,所述交通工具将以一组避免碰撞距离来避免与所述至少一个其他物体的碰撞。显示所述避免碰撞点,使得所述交通工具将以表示给定碰撞程度的给定避免碰撞距离而避免碰撞的多个避免碰撞点以视觉可见方式与所述交通工具将以表示较小碰撞程度的较大避免碰撞距离而避免碰撞的其他避免碰撞点区分开。由此所显示的方式表示不同的潜在碰撞程度,从而根据不同的碰撞程度以方向性视图显示的方式示出相应于所述交通工具的一组可用机动操作。



2006年,《用于控制挖掘装置的方法和系统》(申请号:200680012625.3),一种用于控制钻孔装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钻孔装置的钻头部件施加旋转力,以包括预定调制频率信号和预定进给力的进给力向钻头部件施加进给力,其中从与旋转力和进给力中至少一个相关联的感测数据,周期地确定最佳的预定进给力,以便优化钻孔装置的穿透速率。



2005年,《自动3D成像的方法》(申请号:200580033336.7),本发明提供了自动3D成像的方法。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构建3D图像的方法,其中测距设备用于启动并控制2D图像的处理,以便生成3D图像。该测距设备可以与图像传感器,例如来自数字照相机的距离传感器集成在一起,或者可以是独立设备。可以使用从该距离传感器获得的表示到特定特征的距离的数据来控制3D图像的构建并使之自动进行。

2005年,《用于监视采区顺槽结构改变的方法和装置》(申请号:200580051084.0),本发明涉及用于监视采区顺槽结构改变的方法和装置。提供了一种方法和装置,用于在开采操作中确定结构改变。获得采区顺槽表面的第一扫描并且存储扫描轮廓的信息。随后,获得采区顺槽表面的第二扫描。可对扫描的信息进行配准和差别标记。如果差别超过阈值,则可以提供指示可能是危险的采区顺槽结构改变的告警。扫描可以来自单个传感器,或来自多个传感器(301303)。在将传感器(301303)安装在采区顺槽穿越结构(109)上的情况下,传感器(301303)的间隔距离可用于确定传感器(303)何时到达了进行了来自传感器(301)的扫描处的采区顺槽穿越结构(109)的行进或运动的位置。可提供距离传感器(309)以确定运动距离以及各扫描在何处一致。

小编语:电动车的电池,也是这样的,我们用的都是外国的专利电池,请看下文)

“越是核心技术,我们越是没有专利”,动力电池知识产权困局何解?

 “统计了国际上的专利数量排名后,我们发现,越是动力电池领域内真正具体的核心技术点,我们越是没有相关专利。”



当前,无论是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还是在“高手云集”的国际市场,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都日渐凸显。其中,针对电动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知识产权的布局与保护,更是被业内视为重中之重。

      

“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得到了广泛重视,也涌现出了不少优秀企业。电池企业如何对核心技术进行有效的知识产权布局与保护,是行业发展中需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产品数据及知识工程部总监闫仕军在近日于宝鸡举办的2019中国汽车知识产权年会上呼吁。

(文丨本报记者 黄珮


     

重中之重积极布局专利,有助增强核心竞争力




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锂离子电池电芯核心材料全球申请原创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日本、中国、韩国、美国和德国。其中,日本的申请量超过 23000 件,远超其他四个国家。

     

“日本在基础材料领域的科研水平具有绝对领先优势。而中国随着近年来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专利申请量后来居上,目前已经远超韩国和美国,跃居第二,这说明近些年中国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技术积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8年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报告》指出。

  

记者了解到,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由上游锂电池原材料、电机原材料,中游电机、电控、锂电池以及下游整车、充电桩、运营等多个产业构成。其中,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核心部件,同时也是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专利发展的重点领域。

  

“在新能源汽车涉及的诸多技术中,电池安全技术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今年有多起电动车着火事故发生的背景下。” 闫仕军表示,积极布局锂离子电池电芯核心材料知识产权专利,能有效增强我国未来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如电池管理系统技术,其作为确保电池安全的重要环节,既是用户之间的纽带,也能提升电池的利用率和安全性。” 



短板明显:忽视境外专利申请,缺少核心技术专利


然而,记者注意到,虽然目前我国在锂离子电池电芯核心材料全球申请原创国里排名第二,但我国企业在境外申请相关专利的数量却并不多

  

以我国动力电池龙头企业之一比亚迪为例,截至2019年4月,比亚迪共拥有1209件国内锂离子电池专利,遥遥领先于其他企业。甚至在最近三年中,每年锂离子电池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均在百件左右,其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记者并未检索到比亚迪在其他国家的专利申请,而这对正在开拓国际市场的比亚迪来说,并不是一个乐观的消息。

  

我国动力电池的另一龙头企业宁德时代也存在着类似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宁德时代及其子公司共拥有1618项境内专利,而境外专利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仅为38项

      

那么,境外专利对于动力电池企业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业内专家表示,如果要开拓海外市场,境外专利布局是我国企业下一步需重点攻克的目标

  

此外,缺少核心技术专利也是目前我国动力电池知识产权现状中的一大短板。

      

“统计了国际上的专利数量排名后,我们发现,越是动力电池领域内真正具体的核心技术点,我们越是没有相关专利。”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情报所高级知识产权经理吕惠坦言,虽然总体来说,我国在专利数量上做得很不错,但一到最核心的技术点上,中国的排名就整体往后掉。比如,我国在SOC(即“电池的剩余电量”)领域的专利数量并不多。



▍紧盯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协同创新

  


“电池管理技术是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如果企业想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多关注SOC估算技术。目前我们在热管理、电管理以及高压系统管理上都已经趋于成熟,但电池的状态估算由于涉及到新的方法,仍需进行进一步研究。”吕惠强调,新算法依然是未来大热的发展点,建议企业多做相关布局和研发。电池估算作为核心技术,鼓励企业对其重点发展是优化专利布局的重要工作之一。

      

吕惠进一步指出,未来动力电池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多掌握核心技术、优化专利布局。“比如丰田、LG等企业,哪怕是只布局了几项专利,但只要这些专利代表的是前沿领域研发,就算是掌握了真正的电池管理核心技术。”

  

除了优化专利布局外,协同创新也是企业未来打赢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专利战的重要一环。

      

“我们要追求的不应是专利的数量,而应是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并以此为阶梯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企业收益、盈利。”东风商用车公司技术中心知识产权部部长陈红坦言,提高创新能力和协同发展,都是未来打赢“专利战”的战略要义之一。

  

“当前的国际大趋势是全球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布局,只有认真研究知识产权才能更好地促进产品和技术走出国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进一步指出。

End

(以上资源来源于煤文化,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0
新闻资讯单位简介业务介绍党群工作客户服务联系我们